临近毕业,大部分毕业生都忙着参加各种双选会,而大四学生小斌在刚刚结束的“西海岸秋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上仅仅投了几份简历便匆匆离开。当辅导员询问为何不再待一会儿时,小斌说,“找工作不着急,这次没准备好先投几份试试。”近年来,像小斌这样的“慢就业”现象流行,而大学生对于“慢就业”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报告蓝皮书)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但是出现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甚至出现了消极求职、延缓就业的情况,成为“‘慢就业’族”。
“慢就业”现象从何而来?
进入21世纪,我国每年毕业生的人数都在逐年增长,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长至2010年的631万,从2011年之后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增长,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隐藏的心理问题逐渐浮现,也就促成了“慢就业”现象的产生。那么具体来讲,“慢就业”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个人定位不准确。职业定位作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职业规划及职业发展的第一步,能让学生清晰地明确自己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就阶段性而言是明确所处阶段的对应的行业和职能;从长远上看是找准一个人的职业类别。定位错误或是偏差较大,那必然意味着接下来职业生涯一片茫然。
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眼高手低,对自己的定位过高,从而产生自负的心理。这种“优越感”促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单位的选择较为挑剔,不愿意到基层、一线就业。也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定位过低,缺乏自信,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戴上了心理的镣铐,拒绝了超常的努力,所以也掉入了“慢就业”的怪圈。
选择职业不理性。随着就业环境变得严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已成为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社会阅历不够,眼界放得不开,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只是片面的关心工作环境或者待遇,而不是根据今后的发展来选择工作,或者一心只寻找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种偏执的心态使得就业成功的难度大大增加。择业如何不迷茫——“认清自己+认清工作”。
求职心态不正确。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消极的心态,具体表现为始终保持着等、观、望的状态,并且在大环境多变的前提下不愿意改变自身要求,从而错过最佳求职时间,滋养了“慢就业”现象的形成。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盲目屈就的心态,没有根据自己内心实际的需求来选择职位,有时还会出现拒签、违约的现象。
“慢就业”学生将到何处?
面对就业压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多或少的都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就业压力,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准确地抓住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顺利就业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方面,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并且要公平的对待每个人才,加强对就业招聘各个环节的监督,保证公平竞争;从学校方面,要在学生入学时加强对职业规划的指导,为四年的大学生活做合理的规划,并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科研和创新能力,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专门团队解决毕业生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确保毕业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市场竞争。从毕业班辅导员的角度来看,应该将心理辅导贯穿于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进行就业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为学生及时解决就业困难,点明发展方向,让毕业生正确的认识社会、正确的自我定位,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正视就业困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克服心理障碍。
总的来说,针对“慢就业”现象要对症下药。“慢就业”现象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如何准确应对、改变学生“慢就业”现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通过合理的途径进行帮助,帮助应届毕业生准确的自我定位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树立竞争的意识,克服自负、自卑的心理,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挫折和挑战!
化学工程学院 孔德辉
365游戏大厅报(2016年11月19日第06版)